年头岁尾,如果您有一番话一直想说给某个人却始终未能说出口,它是什么?对谁?
“不要苛责自己,你已经很好了。”
1月28日,《北京青年报》对年糕妈妈李丹阳和表演艺术家李雪健、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的采访见报。
《天天副刊》策划的9道题“年终问卷”系列,是在不同的回答中展演和总结过去的一年。今年是问卷开展的第二年。
在第七季的“答卷”中,年糕妈妈聊到作为妈妈在疫情中遇到的焦虑和压力,也做成了最满意的事:和先生的高难度对话。她用“沟通、平和、阅读”这三个关键词来记录过去的2022年。
年糕妈妈,本名李丹阳,2014年7月,创办年糕妈妈公众号(儿子叫年糕,所以自称年糕妈妈),发布母婴科普文章至今。“年糕妈妈”自媒体全矩阵粉丝4500万。
以下是问卷内容:
01
对您个人而言,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记录2022年,您会选择哪三个词(句)?为什么?
年糕妈妈:沟通。我先生和两个儿子喜欢去海滩,喜欢吃海鲜,可我不喜欢。然而,每次去前负责准备工作的还是我。2022年有一次,我终于表达了自己的不开心。先生就提议他来带娃,我去骑一会儿车。这样就好多了。
妈妈常习惯自我牺牲,过分压抑自己,这样不仅自己不快乐,家庭气氛也不好,该表达我们还是要表达。
平和。两个儿子,性格完全不同,让我更加平和看待养育这件事。每个孩子自有其禀赋,很多时候可能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和包容吧。
阅读。阅读给了我面对未知的勇气和力量,也是我最鼓励孩子养成的好习惯——无论我家老大老二,还是我们公益绘本点的孩子。对了,我们已在75个乡村幼儿园捐建了绘本点,能帮上万名农村宝宝看上好书。
02
这“每个人都不容易”的一年中,您在疫情中闯过的最大难关是什么?
年糕妈妈:是12月大儿子“年糕”阳了以后。
他说很难受,哭。但我判断问题不大,决定不就医。咨询相熟医生,也是这个意见。
但第二第三天,情况没好转。一边孩子哭,一边老人焦虑地一次次问我是不是该马上去医院。
我要同时面对内疚、自我质疑、老人给的压力,难受极了。
我家人平时带娃方面都挺给力的,但即使如此,孩子生病时,决定是不是去医院这种事,一般还是妈妈来担责,当妈不易啊。
03
2022年的疫情中,有没有一段亲身经历,曾带给您温暖和感动,让您很难忘、很受鼓舞?
年糕妈妈:4月份,上海疫情较严重时,我们给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宝宝筹集一批奶粉、婴幼儿食品捐过去。
当时奶粉蛮紧缺,我们自己库存不足,小伙伴四处找货源,最后直接从一些超市店面买了一批奶粉。进上海的物流也难找,多亏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支持,包括后面紧急装车,许多小伙伴主动来帮忙。几天后,得知货已送到,大家特别欣慰。
我们做母婴的一直说要为了宝宝为了妈妈,通过这件事,我觉得我的团队小伙伴是有这个意识的。
04
这一年中是否有哪一刻,是您想重新来过的?
年糕妈妈:我觉得没有。
05
2022年,哪一种“全新事物”进入了您的生活?给您带来什么变化?
年糕妈妈:一个新挑战:辅导孩子学习。
06
这一年中,会有一些作品(无论书、影视剧、综艺、脱口秀、展览,还是短视频、网课……)给您留下较深印象,您会选哪两个分享给大家?理由是什么?
年糕妈妈:两本书,一本是《也许,你该找个人聊聊》,心理咨询师写的真实故事。它告诉我们,在一些焦虑、悔恨、迷茫的时刻,可以找个人聊聊,在说出来的那一刻,也许会发现困境已有了出路。
还有一本是《全球通史》,我之前历史阅读方面经验较少,这本书是个突破。它是一个推演的过程,讲述世界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。读完这本书,感觉有了更宏大的世界观。
07
这一年您做成的最满意的一件事是什么?
年糕妈妈:是我和先生之间的“高难度对话”。
这个词来自一本书《高难度对话》,它提出一个问题“为什么越是对亲密的人,越是挑剔;为什么越是重要的对话,我们越是回避”。它让我明白:当出现冲突,不害怕,而是沟通,把它变成一次增进亲密关系的机会。今年好几次和先生夜聊,感觉在这方面打开了。
08
年头岁尾,如果您有一番话一直想说给某个人却始终未能说出口,它是什么?对谁?
年糕妈妈:“不要苛责自己,你已经很好了。”
09
2023年,您可能已经给自己设立了些小目标、flag,选两三个跟我们分享一下(且不去管它们能否实现)?
年糕妈妈:两件事:第一,在家庭生活中,明确和守住自己的界限。我平时比较操心,孩子动作慢些就会忍不住想要代劳。而这种代劳会是无止境的。他必须自己学习,为自己负责,只有自己才能把自己照顾好。我想夫妻间也是一样。
第二,我有一本家庭早教方面的书会出版,希望能给带娃的爸妈一点启发。